您的位置: RFID世界网> 企业 >

湖北科创“新物种”大揭秘③|3/4“瞪羚”都来自这两大行业

2023-08-24 11:31:39   九派新闻

近日,湖北省科技厅公布了第三批入库湖北省科创“新物种”企业名单。

我们在第一期分析了34家“驼鹿”和“(潜在)独角兽”企业的特征,这是科创“新物种”的头部选手。第二期分析了2074家“瞪羚”企业的地域分布特征,揭示哪些地区的科创活力最强、潜力最大。

今天,我们继续深入这些“瞪羚”企业,重点聚焦在这些企业分布的行业,不同的地区,又有着怎样不一样的扶持重点?


(资料图片)

01

两大门类占3/4份额

“瞪羚”企业是指迈过了创业死亡谷,有科技创新为支撑的高成长性企业。相比“驼鹿”和“独角兽”,它们的体量一般不大。

据企查查数据统计,这2074家“瞪羚”中,中型和小型企业占了绝大多数。从第一批到第三批的发展趋势来看,小型企业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。2021年入库“瞪羚”的小型企业占50.6%。到2023年,这一比例上升至70%。

剔除掉少量未注明实缴资本和外资的企业,大多数“瞪羚”企业的实缴资本在1000万至5000万之间,其次是1000万以下的企业。实缴资本5000万以上的企业,占23%左右。

“独角兽”企业从成立到入库,平均花了5.8年。而“瞪羚”企业平均所花的时间则更长一些,平均需要8.3年

其中,有5家企业成立1年即入库“瞪羚”,它们分布在不同行业:制造业、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、批发和零售业。

这些年轻的“瞪羚”们,颇能代表整体情况。

从全省层面看,这四大门类的企业占全部“瞪羚”的94%。

其中,制造业,41.66%;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,33.22%。属于这两大门类的企业,占全部“瞪羚”企业的比例高达75%。

了解了这两大门类,就基本摸清了“瞪羚”企业的基本盘。

02

制造业:三大都市圈各有优势

首先来看制造业。作为占比最大的门类,可以继续细分出5个主要行业:

湖北省制造业“瞪羚”,都分布在哪些区域?

第一大类和第二大类——通用设备制造和专用设备制造都属于机械装备制造业。通用设备制造是多个行业或部门都用的生产设备,后者指专门针对某一种或一类对象,实现一项或几项功能的设备,如环保、采矿、冶金、木材、医疗等。

机械装备制造业分布的区域主要在武汉、襄阳、黄石、宜昌。总体上来说在三大都市圈内均有分布,且较为平衡。

以医疗装备为例,高端医疗装备是进口替代的难点,也是湖北装备制造的发展重点。今年入库的,有不少于6家是医疗设备和器械制造的企业。比如,成立于2017年的英特姆(武汉)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,重点研发制造微创外科高端器械产品,拥有30多项国内专利。

第三大类——汽车制造业,主要分布在武汉、十堰、襄阳

去年,“武襄十随”汽车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。武汉主打汽车及零部件研发和乘用车制造,襄阳主打轻型商用车和中高端乘用车制造,十堰主打中、重卡车及军用车制造,随州主打专用车制造。

襄十随都市圈在汽车制造方面的实力不可小觑,加起来有30家入库“瞪羚”的汽车制造业企业,东风汽车的老家十堰占一半。

第四大类——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,主要分布在宜昌、襄阳、荆门、荆州

宜荆荆都市圈加起来有30家入库“瞪羚”的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企业,优于其它地区。

以宜昌为例,宜昌的磷矿资源储量占全省54.16%,是长江流域最大的磷矿基地,位于全国八大磷矿区第二位。资源禀赋如此,绿色化工成为宜昌第一个突破千亿产业的产业,到2025年,宜昌计划规模以上磷化产业产值突破 1000 亿元,化工产业总产值突破 2000 亿元。

第五大类——计算机、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,主要分布在武汉、襄阳、黄石、黄冈

武鄂黄黄都市圈有36家入库“瞪羚”企业,更具优势。武汉的计算机、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,是仅次于汽车制造业的千亿产值行业。烽火通信、长飞光纤、华工激光是这方面的龙头。

据粗略统计,三批入库的“瞪羚”中,至少有4家是与烽火通信相关联的公司,它们是:锐光信通科技有限公司和武汉烽火锐拓科技有限公司,由烽火通信100%持股;湖北博鑫光电科技有限公司,由湖北博鑫通信科技有限公司和烽火通信合资组建;藤仓烽火光电材料科技有限公司,是烽火通信和株式会社藤仓组建的中外合资公司。

可见,入库的“瞪羚”,不仅需要具备核心竞争力,也往往与当地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息息相关。

03

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:武汉独占鳌头

再看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。

前两批“瞪羚”入库名单中,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占比最大。今年入库的制造业企业数量飙升,才超过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排列第一。

从这个趋势可以看出,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的“瞪羚”企业数量,最能代表一个地区的科创水平,其受重视程度,不亚于先进制造业。

而武汉,在这方面表现出了绝对的统率力——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的“瞪羚”入库企业多达511家,占全部该行业类别的74.17%,占武汉市全部“瞪羚”企业数的近一半。

武汉培育出511家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“瞪羚”,有着坚实的基础。

武汉大学、华中科技大学等7所双一流高校,99家科研院所,上千家国家级、省级、市级创新平台,武汉的科教资源之丰富,在全省无出其右。武汉的科教资源,也吸引诸多央企和上市公司均布局研发公司。

此类“瞪羚”企业中,占比最大的是研究和试验发展型企业,共275家。其次是专业技术服务业企业,占120家。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企业占95家。

具备央企、科研院所和上市公司背景的“瞪羚”,不在少数。

譬如,2021年入库的武汉光谷航天三江激光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、武汉锐晶激光芯片技术有限公司,隶属于中国航天科工。智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,隶属于东风汽车集团。2022年入库的中船重工(武汉)凌久电气有限公司,隶属于中船科技。2023年入库的武汉烽火富华电气有限责任公司,隶属于中国信科集团。

大量科技人才聚集于此。

从日本东北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博士毕业的吴笕筠就是其中一员。她所在的武汉中科先进材料科技有限公司(武汉先进院),由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和武汉经开区联合组建,是湖北省首批“瞪羚”企业。吴笕筠加入的气凝胶团队,“八成以上都是硕博士生。”

当然,入库“瞪羚”也不乏“小而美”的企业。

譬如,首批入库“瞪羚”的专业技术服务型企业中,AI领域的武汉昱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,打造音乐学习平台的中传互动(湖北)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,同时也被纳入湖北省第五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名单。

入库“瞪羚”等科创新物种企业有效期为三年。截至今年,刚好遴选了三批。这也意味着,到明年“瞪羚”企业会有一次换血的机会,有的会新加入名单,有的会退出名单,有的会跃升为更高级别的“新物种”。到时会迎来怎样新的变化?我们拭目以待。

【来源:九派新闻】

标签:

新闻速递

精彩推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