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 RFID世界网> 资讯 >

我见过真正厉害的人,都有一点“幼稚”_世界播资讯

2023-04-16 18:19:07   壹点灵

十年前和自己一起冒傻气的朋友,变成了笑容“和蔼”的已婚人士。


【资料图】

再想想父母,他们在我这个年纪,我已经在玩泥巴了。

而我,未婚,脑子里最重要的事情,仍然是“明天中午吃什么”。

我感觉自己还是个孩子,或者说,还没有准备好做一个成年人。

我和朋友聊起“无法将自己代入成年人的角色”这件事。

很多未婚的人深有同感。

来源:Pexels

今天就来聊聊,为什么我们会感觉自己“至死是少女/年”?

无法成为成年人,是件坏事吗?

01 延长的青春,从现实中获得“缓刑”

我真的不知道成为一个“成年人”该是什么样。

其实不止是我和朋友,这种现象普遍存在。

弗吉尼亚大学的妮可·林德纳(Nicole Lindner)和诺斯克研究发现:

25岁后,我们的主观年龄会越来越年轻;

30岁,约70%的人觉得自己比实际年龄年轻。

是什么在促使我们延长自己的青春期?

放眼四周,几乎所有人在告诉我们:

什么年龄该做什么事。

你要竞争。

你要不断向前。

我们像不停旋转的陀螺,被“社会时钟”无情抽打。

来源:unsplash

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觉:

社会真的太急了。

一旦脱轨,一旦停歇,就会被社会淘汰。

在婚恋市场,30岁处于鄙视链最底层——

“太老了”。

在职场,35岁沦为被淘汰的“残次品”——

“没用了”。

于是,害怕被淘汰的我们受困于焦虑中:

患得患失,自我怀疑。

卷不动,又躺不平。

延长青春期的背后,其实是一个人想从现实生活中获得“缓刑”。

也就是说,被社会定时的我们,主动选择按下“社会时钟”的暂停键。

来源:unsplash

实际上,这个现象是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的“心理社会性延缓”。

很多人选择调慢自我的时间节奏,延长自我探索的个人时间。

从而不被“社会时钟”牵着鼻子走,审视自己真正是谁。

有人疲于996大厂生活,30岁裸辞,寺庙当义工;

有人挣脱一地鸡毛的婚姻,45岁离婚,苦读备考大学;

有人和抑郁症缠斗7年,25岁重新高考,追逐电影梦。

他们打碎社会时钟,选择为自己而活。

心理学家格拉宁曾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:

“如果每个人知道自己能干些什么。

那么生活会变得多么美好!

因为我们的力比自己感觉到的大得多。”

来源:unsplash

02 我们不必着急“成年”

一项研究发现,主观年龄更年轻的人,会更积极地想象自己的未来状态。

比如,“我虽然65岁,但我觉得自己还是40岁,照样可以环游世界”。

更年轻的主观年龄,可以让我们对自己的未来保持乐观。

摩西奶奶的故事,曾感动很多人。

她本是一名普通农妇。

75岁才开始学绘画。

80岁,她在纽约举办个人首次画展,引发全球轰动。

她活了101岁,在最后25年的艺术生涯中留下1600多幅作品。

她说:

“对一个正有追求的人来说,

生命的每个时期都是年轻的、及时的。”

我们真的不必着急“成年”。

这是一种是基于“延迟满足”的未来观。

是一种“为自己而活”的时间自主性掌控。

“永远年轻”,并不意味我们僵化在一种永远不成熟的状态。

而是,获得更丰富的人生经验,但并不以消耗活力为代价。

来源:unsplash

03 如何保持元气满满?

年轻,其实是一种心态——

在这种心态下,即使生活不如意,也不至于一下就跌落到绝望中。

希望以下3个小建议能为你带来满满的元气。

1、用“玩”的心态对待生活

很多人认为去玩、去休息,是一件可耻的事。

因为他们认为一个积极的人,必须要不断进步,停下来就是在浪费时间,

然而,越来越多研究表明,“玩”对于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幸福感至关重要。

2013年一项究发现,和不那么“会玩”的成年人相比,

“会玩”的成人更能感受到生活的乐趣,并且生活方式更积极。

一个人“会玩”,意味着掌握了与世界愉快相处的方式。

因为“玩”能让我们暂时忘却纷扰,稍微喘口气,为疲乏的内心找到充电的空间。

但在忙碌的现代社会,如何腾出时间来玩耍?

这3个小技巧,或许能让你拥抱生活中有趣的一面。

来源:unsplash

1)找到你的游戏人格,做让你快乐的事

就像不同的人拥有不同的指纹,“玩”其实是一件极其私人且个性化的事情。

做什么事能感到快乐,完全因人而异。

所以,你需要了解自己喜欢什么类型的游戏。

你可以回忆一下,自己小时候是怎么玩的?

是喜欢打篮球,还是喜欢玩大富翁之类的棋盘游戏?

还是更喜欢看书或者玩洋娃娃?

美国游戏研究所创始人斯图尔特·布朗博士提出了8种“游戏人格”,也可以帮助你找到适合自己的游戏类型。

1、收藏家

喜欢收集,比如收集某泡玛特或邮票。

2、竞争者 喜欢玩有特定规则的游戏,比如足球。

3、创造者或艺术家 喜欢在创造中找到乐趣,比如画画或化妆。

4、导演 喜欢策划活动,比如举办主题派对。

5、探索者 喜欢探索新鲜的事物,比如探店。

6、小丑 喜欢“冒傻气”,比如讲段子让人开心。

7、动觉者 喜欢像玩游戏一样活动身体,比如为了好玩而学瑜伽或街舞。

8、讲故事的人 喜欢听故事或编故事,比如看电影或写小说。

来源:usnplash

2)玩是一种心态,不要想太多

有一个常见的误解,就是玩的时候必须要笑。

玩,其实也可以是一件严肃的事情。

比如专注地创造某个东西,烹饪或编织。

只要你所做的事,完全出于个人选择,并且完全享受其中,就是在玩。

因为,玩不只是一件正在进行的活动,更是一种心态。

所以,你可以用“玩”的心态看待生活。

比如将一件你认为困难的任务,甚至是一天的工作,变成一个游戏。

转变心态,你会发现生活更有趣的一面。

3)抛开规则的束缚,每月尝试一件新事物

当我们尝试新事物时,大脑会创造新的神经通路,从而提高我们的认知能力。

所以,为什么不每个月尝试做一件从来没做过的事情呢?

从没放过风筝?

还是,一直想学转呼啦圈?

来源:Pexels

你也可以尝试每天傍晚一个人骑行(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);

或者每天一大早醒来,不刷手机,试着玩填色游戏。

这两项活动都可以帮助你将注意力集中在当下,从而缓解焦虑。

你也可以不顾及他人的眼光,把冰淇淋当成晚饭。

做一些与众不同的事,可以促进血清素——快乐分子的大量释放。

安排进你的时间表里,然后去做吧!

你可以像安排其他的一切一样,安排你的游戏时间。

每天只需20-30分钟,就足以让你的心情变好,振奋精神。

这些有趣的、以游戏为基础的活动,会滋养你内心的小孩。

来源:Pexels

2、允许错误进入生活,体验惊喜的快乐

从小,我们就被教导避免“错误”。

就像作业本上纵横交错的红叉,

它们告诉我们:

“错误”会被评判、被惩罚。

“犯错”是一件坏事。

慢慢地,我们变得小心翼翼,学会顺应和妥协。

努力让自己的想法,与外界保持一致。

至于自己是否喜欢,是否觉得有意义,是否与真实的自我一致,似乎微不足道。

我们的大脑也习惯了这种安全的做法。

这就是为什么,一个人即使不满于现状,也不会寻求改变。

比起惨淡的现状,感觉自己“活得不正确”似乎更可怕。

来源:unsplash

在这种规训之下,很多人形成了温尼科特所说的“假自体”:

一个人的行为或功能看似正常,

却感觉不到活着的感觉。

但被驯化的我们,忽视了很重要的一点:

错误本身伴随意外,这可能是坏事,但也可能是好事。

就像走错路,也能看到意外的风景。

不要恐惧将自己暴露在所谓的“错误”之中。

为意料之外和未知之事留出空间。

点击一篇你不感兴趣的文章看看,打乱算法,走出信息茧房。

在“不是你喜欢的类型”上,向右滑动10次。

增加选择的不确定性。

错误可能是悲剧,但也可能是魔法。

来源:unsplash

3、掌控欲望: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

个人欲望是存在一个范围的,它的一端是非模仿欲望,另一端则是模仿欲望。

什么是模仿欲望?

例如,朋友因为买基金而赚了一笔,你认为自己不买就亏了,于是你跟随他的脚步,也买了基金。

不那么极端的模仿欲望,可能包括想去某所特定的大学,因为你的朋友也想去那里。

欲望会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。

有些是模仿的,有些是非模仿的,关键是要识别是什么力量在起作用。

或许你的欲望主要是受到他人的影响,但你仍然可以掌控它。

因为欲望光谱是流动的,可以向右移动(变得更模仿),也可以向左移动(变得不那么模仿)。

想想你真正想要拥有和培养的欲望。

它们最初是否是模仿欲望并不重要,因为你可以将它转化为非模仿欲望。

10个人有相同的欲望,但却以10种完全独特的方式实现它。

比如,你想要写一篇文章投稿。

也许是因为朋友写了一篇文章,获得了稿费。

但无论是受谁的影响,并不妨碍你赋予全新的信念。

一开始,你可能只是想稿费。

但写的过程中,你会看到文章的价值,那么你就会改变写文章的方式。

来源:unsplash

写在最后

北大教授戴锦华曾说:

“衰老并不可怕,可怕的地方在于,

你还年轻,却已经暮气沉沉。”

无论世界有多糟,愿我们能永远元气满满。

为了感谢大家的关注,我们准备了一份免费的心理健康测试量表,限时发放。(私信回复 量表 ,可以获取领取方式哦~)

如果您有情绪压力,原生家庭,婚姻情感,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困扰,需要心理咨询,可以私信和我们详细沟通

作者:皮不露

图源:网络

首发:壹点灵心理

专注心理成长,温暖而有力地爱着你

标签:

新闻速递

精彩推送